这座不产ESB世博网茶的城为何成了藏茶之都?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2-02
 ESB世博网今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云南的茶山,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最苍远的茶树就生长在这里的原始森林中,距今已经近3000年。  茶马古道因此繁荣,万里茶路次第延伸,连丝绸之路和海丝之路上,茶叶都是与丝绸、陶瓷彼此守望的重要商品。  在东莞,这片“世界工厂”的热土上,以普洱

  ESB世博网今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云南的茶山,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最苍远的茶树就生长在这里的原始森林中,距今已经近3000年。

  茶马古道因此繁荣,万里茶路次第延伸,连丝绸之路和海丝之路上,茶叶都是与丝绸、陶瓷彼此守望的重要商品。

  在东莞,这片“世界工厂”的热土上,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也寻见了它的第二故乡。

  东莞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型专业茶叶批发市场达11个之多,茶店,茶庄达上万家。据不完全统计,东莞每年茶叶交易金额高达约30亿元,民间囤茶量超过45万吨。其中,云南普洱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都被收藏于东莞。

  数字与事实,确实是非常颠覆三观。很多人不解,堂堂“世界工厂”,怎么又成了“藏茶之都”?

  更颠覆三观的是,东莞还在新茶饮赛道上表现亮眼。如今,东莞茶饮店数量超过12000家,排名全国第五。平均每千人就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在主要城市排第一。

  如果说,东莞藏茶是在旧的维度上,展现着黑茶沉淀时光的艺术;新茶饮则是在新的维度上,通过迎接变化,创新茶的更多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大量港商和台商在东莞投资办厂,带来了工夫茶习惯以及喝陈茶、收藏黑茶的文化,这种习惯慢慢地影响了东莞企业家,他们也逐渐开始关注老茶陈茶。

  作为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东莞有着1700年的郡县史。岭南文化本身就有喝茶的传统,而这种传统与藏茶新风的相遇,在东莞迅速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喝茶是一件耗时间、慢节奏的事情,深圳的都市快节奏不利于喝茶习惯的养成。而藏茶又需要足够的土地面积建仓库,深圳土地资源紧张、地价高企ESB世博网。

  相对于深圳,东莞土地资源富余,这为东莞藏茶提供了契机。在藏茶之风兴起之时,东莞物业处于过剩的状态,这也为藏茶提供了条件。

  东莞的这一优势不仅领先深圳,同样也领先于广州。一个明显佐证是,广州芳村茶市规模力压东莞万江茶市,位居全国第一。但广州的藏茶规模,却落后于东莞。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老白茶走红之前,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是唯一可以陈年的茶品类。除黑茶外,其它茶品类大多推崇新茶,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绿茶尤甚。

  在2000年之前,大陆的普洱茶尚且没有仓储的概念。茶仓的蝶变,东莞既是见证者,也是先行者。

  随着普洱茶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仓储才变得重要起来。藏茶逐渐从私人收藏演变成小型储存仓库,最后到大型专业茶仓。

  东莞最大的天得茶仓占地65亩,储物空间8万立方米,共分“A、B、C、D、E、F、G” 7个仓,共储存了超过8700吨茶叶。

  倘若运输这么多茶叶,需要400多个集装箱, 货柜车排成一排将绵延6公里。

  东莞不止这一座茶仓。万江一个不经意的小店里,收藏的茶叶可能超出你想象。路边一个衣着随意的喝茶者,家里很可能都有藏茶的私人仓库。

  更神奇的是,茶仓的作用还不仅是藏茶,更是转化。风起云涌,悲喜枯荣里,藏着看不见的,真正的速度。

  之前一种观点认为,黑茶的收藏最好也在它生长的地方,但商人实践发现,香港(港仓)和东南(大马仓)所处的热带,也能加速普洱茶转化,但湿度高和海风侵蚀会影响风味。

  数次试错之后,人们发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东莞,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小,非常适合茶叶仓存,有利于加速黑茶自然陈化的过程。

  转化的力量,增加了“藏茶之都”的向度——东莞虽不产茶,但因藏茶、陈茶带来的转化,成为重要的“茶产地”。

  除了东莞,全球还有一座城市没有传统的茶叶生产行当,却因茶叶二次加工、茶集散与销售、茶品牌打造、茶文化推广、茶标准制定等一系列组合拳,成为全球茶产业枢纽与高地。

  英国,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地方。英国人掌握着一流的茶叶拼配技术,并创造了风靡世界的下午茶文化,然而,这个国家却根本不产茶叶。

  客观上来说,英国对茶文化的创新,让茶在所有适宜的土地上,都找了家。茶是包容的,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这其实也是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的疑惑,“为什么我们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带着这样的疑惑,蔡金华开启了自己的藏茶之路。

  蔡金华的心愿是探索开辟一条与茶行业、茶文化相关的一条品牌之路,不仅能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东莞在次散发的文化气息,更能促进茶产区的传统农业稳步地向“品牌农业”转型升级。

  时至今日,以立顿、川宁为代表的英国茶饮品牌,依旧占据着全球茶饮消费的大半壁江山。

  其实作为黑茶第二故乡的东莞,对品牌化已经进行过十几年的探索,也诞生了岁月知味、老茶汇、老马帮、双陈普洱等一系列本土茶品牌。

  不过以东莞目前积淀的优势,未来在茶品牌打造方面,还可以做的更多。“东莞茶仓”这一种存茶与陈茶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张极好的城市名片,也有望成为东莞的一个统一品牌。

  东莞也一直致力于聚合本地商户,使用“东莞茶仓”“莞藏茶叶”这样的统一品牌形象,进行对外推介、销售。同时建立“东莞茶仓”准入与筛选标准,营造高标准行业形象,扩大东莞品牌影响力。

  遥想1662年,一位葡萄牙公主,也是英国第一位饮茶王后带来的下午茶文化,犹如一股青春的风,吹向西欧古板的宫廷,也在彼时中国传统茶文化和繁冗的日本茶道之外ESB世博网,拓展了茶的可能性。

  近年随着新茶饮市场如火如荼,越来越多中国的年轻人成为茶客。新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资本纷至沓来。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虽然暂时未诞生本土新茶饮巨头,却因浓郁的商业氛围、较低的试错成本,成为新茶饮品牌的抢滩之地。

  现在来东莞,你会惊讶于这里同样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消费城市,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和茶饮店,无论是在中心商圈还是大街小巷。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的茶饮店数量超过12021家,排名全国第五。东莞每千人就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创立于东莞的KKV,是受年轻人喜爱的精品集合店之一,定位新型国潮、主打精致生活方式。

  KKV在店内打造了养生产品专区,从全球范围内甄选并上架了一系列新潮养生品牌,如国产高端袋泡茶产品CHALI茶里、新女性茶品牌胶囊茶语等高颜值养生食品。凭借高颜值、便捷、可即食的选品特点,这类新中式食材一经推出便引发Z世代的身体和精神共鸣,秒变“断货王”。

  KKV的这一优势,又让很多新茶饮快消品牌挤破了头,也要抢着登上KKV的货架。

  巴黎的咖啡馆,奠定了其19世纪首都的文化地位。伦敦与之对应的是喝下午茶的公共空间。

  国内也有类似的城市。成都如同一座大大的茶馆,茶馆里又浓缩着一个小小的成都。

  就像巴黎、伦敦、纽约,还有中国的上海、成都那样,一座城市公共空间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程度的指标,也是工业城市迈向商业城市、文化城市的表征。

  茶馆、茶楼、茶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也是茶文化承载与推广的重要空间,甚至成了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学空间。

  这种在产品体验上以茶为本、注重与人日常生活串联的茶空间,吸引了大量原本并不常去茶馆的人群,社交媒体上不少探店攻略甚至已将这些茶空间作为一个城市必去的文化地标。

  据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的资料显示,东莞有大概200万张茶桌,理论上其实对应着200万间茶室。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茶室多出现在东莞老板的办公室里,多用于谈生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事实上,东莞从不缺乏市场和人群,近年在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的咖啡馆就是明证。东莞有200万茶客,相对于1000万人口数量,茶文化还有巨大的普及可能性。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与东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合作开展公益茶艺培训班,提供别具特色的茶文化课程:从茶文化背景、到六大茶类的冲泡及仓储,大家在识茶、辨茶、冲泡、品茗等过程中了解茶文化、茶知识,感受茶美生活方式。

  茶从不高深晦涩,但足够宽广博大。东莞相信,人不是机器,喝茶不分阶级,每个人都应该寻见自己心中的那杯茶。

  日前,东莞迎来了官方“盖章”认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东莞市“中国藏茶之都”称号。

  11月2-5日,第2届中国(东莞)茶产业博览会暨东莞藏茶文化节将在东莞举办。本届茶博会还特别打造千款莞藏老茶展区、老茶一条街鼎承中老期茶星级评选大赛获奖展示区等特色展区精心组织1000余款老茶惊艳亮相。

  期间,东莞将正式被授予“中国藏茶之都”称号,授牌仪式将在11月4日举行。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茶经》中的第一句话。千百年后,茶浸润着世界的认知,160多个国家,30亿人口,源于口感的体验,人们对于茶叶带来的奇妙感受迷恋追随。

  无论脚步如何流转ESB世博网,中国云南都是茶之原乡,不仅因为这里孕育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东莞,则是当之无愧的黑茶第二故乡。经过时光的沉淀、风味的转化,茶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未来,东莞希望用更多方式,让更多人走进茶的世界,拓展茶文化的边界,耕耘茶产业的深度。

  茶是包容的,总是孕育着无穷的可能。这座城市和茶一样,它也是包容的,呵护着各种可能。

  茶叶,不管是一片、一饼,还是一杯、一壶,都在东莞找到了适合的销路。这里不只是中国最大的藏茶之都,也是人们寻茶的一个栖息地。

  鸣谢: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梁海潜会长、万江茶文化博物馆张胜培馆长、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叶志强馆长